5000块就要核查身份?大陆人出金的路,越来越窄了
2025-09-01 阅读(36)
最近身边不少客户跟我反映,说现在连美股券商都不好开了。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传言,毕竟像盈透(IB)这种美国本土券商,按理说不应该受到中国大陆的过多干预。
但出于严谨,我还是用一个新的邮箱亲自走了一遍开户流程。
没想到刚注册完账号,系统就弹出了要求:“请核对您是否符合下列条件:已持有中国大陆境外其他证券公司的账户或长期在境外生活或工作。”
这不再是传言,而是实锤。目前不只是富途、老虎这种熟知的港股券商,就连盈透这种传统美股渠道,也开始收紧对大陆用户的开户政策。从我们目前观察来看,能顺利开户的券商越来越少。
像长桥、华盛,基本已经要求提供海外地址或签证,甚至需要提供“长期在境外生活”的签证页或租房合同。
这些资料普通用户根本无法提供。稍微宽松一点的盈透和复星,虽然不强制要求签证,但也要你证明自己有“存量”基础——哪怕只是过去开通过别的境外账户。
说白了,连“开户”这一步都不再简单。这还只是一个信号。背后是大陆对资金外流的管控正在全面升级。
8月5日,中国人民银行、金融监管总局、证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了一份《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管理办法》(征求意见稿),文件里有几个核心变化,值得大家警惕:
人民币单笔5000元或外币等值1000美元以上的境外汇款,要核实汇款人身份,这是历史上首次把审查门槛下调至这个级别。
低于这个门槛的,也不代表绝对安全。只要系统识别为“可疑交易”,哪怕是一分钱,也有可能被拦下。
反洗钱义务不再只是银行的责任,支付宝、微信、跨境支付平台、预付卡公司、甚至网络小贷公司,都要履行尽职调查。
各级金融系统的交易审查能力全面升级,形成“短信提示→系统拦截→税务问询”的闭环监管链。
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?不是说你就不能汇款了,而是说,未来“合法汇款”这四个字的标准更高了,手续更复杂了,自由度更低了。
从我服务的客户来看,这些新规对普通家庭的影响,可能比很多人想象得要大。比如:
子女留学在外,每年要汇生活费、学费;
想配置一套海外房产,做分散投资;
老人在国外就医,要支付医疗费用;
有海外账户,想做些小额美股基金理财;
以前这些动作,你登录网银、提交汇款指令,很快就到账了。未来这件事可能需要你准备齐全的支持材料,还要接受系统随时抽查,有时候还会被要求亲自到柜台答复。有些人觉得反正自己合规,怕什么。
但现实是,如果银行判定你的材料“不够规范”,照样可能被退单,账户被冻结、汇款退回,甚至触发税务问询。这对那些需要高频海外汇款的家庭来说,是个不小的阻力。
也有不少朋友会问,那是不是只要提前把账户开好,钱慢慢放进去就行了?其实也没那么简单。
今天开户容易,不代表明天账户能正常用。金融监管全球化趋势下,没有海外身份的人,在很多银行系统里的“标签”就是高风险客户。
一旦风控模型识别出你是“无海外居住地、资金来源不明”的个人用户,账户能不能长期用下去,很难说。
这时候,就不得不谈到“身份”的问题了。很多人以为“开一个香港账户、开一个美股账户”就等于拥有了自由配置资产的能力。但实际上,没有海外身份支撑,这些账户在未来监管体系下的功能会越来越有限。
为什么这么说?我们简单列几点你就明白了:
海外身份意味着你可以成为海外税务居民,在很多监管体系中拥有更高的合规信任度;
拥有身份就等于拥有了“合法存在”的正当理由,比如你说你人在巴拿马,有个巴拿马居民身份证,那银行自然会认为你在那边生活;
有了身份,很多开户流程就变得合规又顺畅,甚至可以远程开设银行、券商账户;
在资金出境上,也能更好地规避双重报告、税收追溯等复杂问题,尤其是在CRS联网和全球征税背景下,身份比账户更关键。
最近这几年,我们观察到越来越多客户开始重视“身份规划”,特别是一些从事数字货币、跨境电商、资产配置的朋友,他们比谁都清楚,没有海外身份,就像你有一把钥匙,却始终打不开门。
当然,如果说要从性价比出发,目前我们确实会推荐“巴拿马”这个选项。它最大的优势是:
CRS信息交换速度慢;
没有全球征税;
成本低、审批快、资料要求简单;
护照还可以用来申请美国E2签证,延伸出一整套规划路径。
有了身份,未来你无论是做资产配置、子女教育规划,还是单纯想多一个退路,都比单靠一个“账户”来得踏实。
我们过去经常说资产要全球配置,现在可能要补一句:身份要优先配置。 等到管控全部落地,你才开始准备,就太迟了。
如果您对“巴拿马身份”感兴趣,可以添加【微信号:msym08】联系我,我会安排专业的移民顾问一对一给您评估适合的移民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