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人工程师涉嫌泄密,海外华人全体遭殃?
2025-09-02 阅读(36)
这周末X(也就是以前的twitter)上挺热闹的,一桩涉及马斯克旗下人工智能公司xAI的数据泄密案引起了不少讨论。原因很简单,涉事人是个华人,而且是那种在聚光灯下工作过的华人。
他不只是个普通的程序员,而是Grok 3发布会当天就坐在马斯克身边的核心工程师。
结果这么一个人,被马斯克的公司告了,说他带走了核心技术,还打算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去。
事情是这样的,据美国媒体的报道,这个人叫李学辰(音译),是海外华人,有加拿大绿卡。
2024年2月,他加入了xAI团队,参与了核心技术的开发,特别是Grok这个项目。
然后到了6月和7月,他先是卖掉了自己手上价值大约700万美元的xAI期权,然后7月25号那天,把大量数据从公司系统拷到了自己的设备上。
公司那边后来发现了这个操作,说他不仅拷数据,还删除了操作记录、改了文件名、做了加密压缩,整个过程很熟练,显然是有备而来。
紧接着,7月28日他就辞职了,还说准备去一家“竞争公司”上班,定的是8月19号入职。
马斯克的团队反应也很快,直接起诉了他,说他侵犯了商业机密。现在这事正闹上法庭,媒体上铺天盖地地在报道,大家也都在猜,会不会牵扯出更大的麻烦。
这件事为什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呢?不光是因为数据泄露本身,而是因为它发生在这个中美两国剑拔弩张的大背景下,而且马斯克还是少数几个在公开场合支持华人技术人员的大佬之一。
他的公司,不管是特斯拉还是xAI,里面都有大量的华人工程师。
他用过不少机会表达过对中国技术能力的认可,也做过很多超越族裔偏见的用人决策。但这次出了这么一个事,外界的风向可能会变。
网上已经有人在说了,说马斯克以后可能不会再那么信任华人了,而且那些原本看马斯克这么用华人团队也想跟进的硅谷公司,估计会开始谨慎起来。这当然是比较悲观的猜测,但也不是没有根据。
因为类似的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。比如2020年,一位在美任教的华人教授,因为与国内高校存在科研合作关系,但没有如实向所在大学报备,结果被停职处理,引发了不小的争议。
还有美光那起案子,也是华人工程师被控把技术带回中国。虽然最终很多案子并没有坐实,但在这个过程中,不少人的职业生涯已经被彻底打断了。
这种事一多,企业管理层自然就会产生顾虑,不是说他们有意歧视,而是在风控的压力下,很容易对某个群体形成偏见。
这其实就是很多海外华人长期面临的隐性壁垒,哪怕你自己清清白白,只要某个新闻让人印象深刻,潜意识里就会给你贴标签。
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,一个人的错误,有时候会让整个群体买单。
不过,这次xAI的起诉,从目前来看还是以民事为主。也就是说,公司控告前员工带走了不该带走的商业机密,属于雇佣合同纠纷范畴。还没到刑事层面。
就像有时候员工离职后被控带走客户名单,这种情况很常见,但不一定构成犯罪。
所以现在我们也不能断言李学辰一定违法了,就算法院最后认定他违反了合同,也不代表他就是罪犯。在没有判决之前,一切都还是“指控”。
但问题就在于,大众不是法院,他们看到的是新闻标题,是图片、截图和转发的评论,这些东西形成的情绪,比判决书的影响还大。
在这种背景下,如果你是一个正在美国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亚或其他国家工作的华人技术人员,是不是就得开始担心?是不是从此就会被冷处理、边缘化?我觉得,也不必这么悲观。
一方面,公司层面的风险控制会让所有族群都面对更多审查,不只是华人,尤其是人工智能、芯片、生物科技这些领域本来就敏感,高管不会只看你是哪国人,更看你的履历、行为记录、是否合规。
这时候,身份问题可能会比族裔问题更重要,如果你持有该国绿卡、公民身份,又长期在本地生活,雇主自然就更容易信任你。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专业人士在进入敏感行业前,会优先考虑身份规划的问题。
不是说国籍决定一切,而是在很多时候,它决定了你是否需要额外解释,是否会被额外盯上。
另一方面,从个体角度来说,自律也很重要。有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事,而是你给人留下了模糊的空间。在高强度的工程项目中,在涉及核心机密的岗位上,合规意识比能力还重要。
你可以不聪明,但不能不清白。尤其是在全球局势不断变化的今天,一个小疏忽,可能就会被放大成严重问题。
不是说每个华人都要为李学辰的行为买单,但你确实可能在某次面试、某个内部讨论里,被人拿来与“某个新闻”关联。这种时候,保持透明、职业、守规矩,可能比你刷多少技术栈更有用。
移民也好,规划身份也好,不是为了逃避什么,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,让你的身份和信用能替你挡掉一部分不必要的误解。
如果您对“移民美国”感兴趣,或是想了解更多的移民政策, 欢迎手动添加“小助手”微信号(mshu220),我们会安排经验丰富的移民顾问给您做一个免费的评估,帮您找到适合自己的移民途径。